期刊信息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
ISSN:0257-5914
CN:11-1009/I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0.283217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中国文学
期刊热词:
专题研究
论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代社会,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文学遗产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类型之一,逐渐发展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对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了当前一个值得研究且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桂
当代社会,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文学遗产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类型之一,逐渐发展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对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了当前一个值得研究且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桂林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学遗产旅游资源丰富,然而,桂林推出的旅游项目大都以山水旅游线路为主,还有众多的文学遗产旅游资源没有被开发利用,这极大地影响了桂林旅游的发展。在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进程中,桂林要想在未来旅游发展格局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开拓旅游业的新增长点,充分开发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促进桂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品位提升。
一、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概述
人类的旅游活动,自起源始就与文学结缘。旅游活动不仅孕育了文学的产生,也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当然,另外一方面,文学也能够成为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的发展。有旅游活动就有旅游文学,它主要是在一定的旅游场景中,依托于一定的旅游景观,以展示作家作品的魅力为主。“旅游文学是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发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感受、情绪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1](P170)能够作为文学旅游被开发出来的资源即是文学旅游资源,王军华将文学旅游资源定义为:“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并依附于物质而存在的,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人文旅游资源。它既包括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旅游景观。”[2](P121)肖洪根对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文学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与著名作家、经典文学作品、大众熟悉的文学作品故事为内容以及故事发生的真实(或虚构)场所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3](P115)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文学遗产灿若星辰,能够被旅游业所用的文学遗产更是精彩纷呈,数不胜数,具有文学遗产价值的文学旅游资源即文学遗产旅游资源。肖洪根列出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多种表现形态:“文学旅游资源的具体形态表现为作家故居或纪念馆、作品故事情节游览线、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场所游览点、诗人作家萍踪所至而留下的诗文、石刻、碑记等等。”[3](P115)据此,文学遗产旅游资源既包括了还未开发出来的作家作品相关资源,也包括了已经根据文学遗产开发出来的旅游景观。探讨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探讨第一种形态如何合理化地转化为第二种形态。
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形成依赖于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山水景观、人文历史等因素。一方面,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举世无双的桂林山水。桂林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位于广西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是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地形为中、低山地形,有喀斯特山地、丘陵和台地,是典型的岩溶地貌,两侧高,中部低,处在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喀斯特(岩溶)盆地中,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甚至成为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桂林山水不仅为历代旅桂文人及本土作家提供了文学创作的广阔舞台,也提供了极大的创作自由。另一方面,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为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桂林不仅有自己独特的百越文化,而且自秦皇南拓到汉帝设县始,就深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桂林文化。
从广义上说,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包括一切与桂林相关的作家作品资源,其中主要包括:(一)是在历史上因为贬谪、任职或途径桂林而吟咏桂林的作家作品,其中:南朝著名文学家如颜延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如褚遂良、宋之问、柳宗元、李商隐、张九龄、李渤、沈彬、张固、吴武陵、李德裕、李涉等,宋代著名文学家如范成大、黄庭坚等,明代著名文学家如徐霞客、俞安期等,他们在桂林游历山水,体验民情,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二)是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是通过别人对桂林的介绍创作了与桂林有关作品的文学家,如韩愈、杜甫、白居易、王昌龄等;(三)是土生土长的桂林地方作家,如唐代的曹唐、曹邺、赵观文,晚清的王鹏运等。最早吟咏桂林山水的是南朝刘宋被贬始安(今桂林市)任太守的颜延之,他留下的“未若独秀者,峨峨邪邑间”,不仅成为了吟咏独秀峰的千古名句,也成为了桂林旅游文学的开山之作。唐朝是桂林旅游文学发展的繁荣期,文学遗产浩如繁星。唐代以前,中原一向视桂林等岭南地位为“瘴疠之乡”,桂林也成为了唐朝流放罪人和贬谪文人的集中地,桂林山水之美原来不为世人所知,这些文人被贬桂林以后,写下了许多描写桂林山水和风土人情的作品,使得桂林山水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如在唐睿宗时被贬谪到桂林的宋之问写下了《桂州三月三日》《始安秋日》《逍遥楼》,张九龄被贬任桂州都督兼岭南道按察使期间撰下了《祭舜庙文》《巡按自漓水南行》。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曾到桂林为訾家州亭写下了《訾家州亭记》。李渤出任桂州刺兼御史中承写下了《留别隐山》《留别南溪》,出任桂管观察使兼御史中丞的元晦写有《叠彩山记》《于越山记》《四望山记》等。没有到过桂林,但是却留下吟咏桂林的著名诗篇,如杜甫的《寄杨五桂州谭》,白居易的《送桂州严大夫》。在宋代,有陈信伯的《评桂林山水题名》、谭掞的《品评龙隐岩题记》、朱晞颜的《游龙隐洞诗》、张斧的《桂林山水七咏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桂山》等。明清时期,有邝露的《游虞山记》、俞廷举的《桂林山水歌》、张鸣风的《风洞山放歌》《伏波山放歌》《望桂林阳朔沿江诸山放歌》、王惟城的《独秀峰五咏堂北厅》、蒋绮岭的《桂林南熏亭联》、徐霞客的《粤西游记》、董传策的《游桂林诸岩洞记》等。近现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有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方纪的《桂林山水》、马君武的《七星岩普陀精舍》等数不胜数。
二、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在文学旅游发展日趋兴盛的文化旅游时代,拥有着丰厚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桂林,更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推进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发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促进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适应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精神消费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已远不能满足当代游客的需求,具有文化内涵、文化品位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青睐,旅游界迎来了文化旅游的新时代。“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中,以亲临文学作品发生地、体验作品描述的场景、参观作家生活遗迹等为主题的文学旅游,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4](P71)旅游地只有拥有了高品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具备竞争力。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在整个旅游资源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然而,当前被开发出来的,还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中,文学旅游作为文化旅游非常重要的部分,必将占有更多的份额,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将在未来的旅游开发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英国的文学旅游开发闻名遐迩,如埃文河畔的斯特拉镇作为全世界卓越的剧作家之一的莎士比亚的家乡,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与包装,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学旅游胜地之一。与莎士比亚有关的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如莎士比亚的故居、莎士比亚的安葬教堂、莎士比亚岳母的故居等已逐渐被开发出来,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的文学旅游爱好者。而英国近年兴起的一项新的旅游项目——“老人与经典文学游”,更是吸引了众多的老年游客,拓展了旅游开发的新途径。我国文学遗产开发成功的案例较多,譬如三国文学遗产的开发,就有人专门研究设计出以诸葛亮为人物主线的三国特色旅游线路。开发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不仅促进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发展,也顺应了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需要。
其次,是提升桂林旅游文化品位,树立“文化桂林”旅游新形象的必要途径。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然而长久以来,桂林一向以“山水甲天下”作为旅游名片,这极大地影响了桂林旅游的文化品位提升和桂林文化形象的树立。“桂林如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努力发掘自身文化旅游资源潜力,发挥本地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特色鲜明的优势,找到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让桂林旅游向纵深发展。”[5](P166)桂林文学遗产作为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众多文化联结的纽带。桂林文学遗产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景观被开发出来,还可以作为一种宣传的工作,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景观的知名度。2009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海南、云南、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国家在中国旅游综合改革方面已经确定了构建“一省一岛一市”的新格局,桂林成为了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2012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纲要》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作了明确的战略定位,即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进程中,只有充分开发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以文学遗产为纽带,将桂林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出来,以文学为载体,建设文化旅游的新景观或是将文学遗产融入到现有旅游景观的建设和宣传中,才能提升桂林旅游文化品位,推进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的建设,树立“文化桂林”的旅游城市新形象,促进桂林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最后,是保护文学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必要手段。“文学类遗产保护很重要的一点是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保存和继承。”[6](P43)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文学遗产作为不可缺少的文化类型,是传承接续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桂林文学遗产作为广西文学遗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林自秦皇南拓到汉帝设县开始,历代就有数不胜数的文人远赴桂林,他们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文,再加上桂林本土作家的笔耕不辍,形成了桂林蔚为大观的文学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与民族文化内涵,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学遗产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文化视野,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颁布并实施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了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文化建设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新一轮的抢救文学遗产大行动已经开始,保护和开发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已迫在眉睫。旅游作为文化重要载体和宣传工具,旅游业本身的发展在民族文化的创承、创新发展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下,旅游业应该自觉作为先进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的行业优势,积极探索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努力提升旅游业的文化精神,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桂林作为一座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旅游城市,更应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加快对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保护桂林文学遗产,弘扬桂林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多样、特色明显。从作家主体来说,桂林文学遗产的创作群体非常广泛,不仅有桂林的本土作家如曹唐、曹邺、赵观文、王鹏运等,还有国内著名文学家如褚遂良、宋之问、柳宗元、李商隐、张九龄、李渤、沈彬、张固、吴武陵、李德裕、李涉、韩愈、杜甫、白居易、王昌龄、贺敬之等,更有中央各级领导如孙中山、叶剑英、陈毅、郭沫若、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等,以及国际友人如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西萨摩亚国家元首马列托亚·塔努马菲利、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兰波、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许贞淑、巴基斯坦总统穆罕默德·哈克、意大利总统米利奥·安德烈奥蒂、孟加拉国总统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夫人希拉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等人的诗文和题词。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创作主体是一个跨时代、跨国界、跨区界、跨市界的联合群体,这个联合群体产生的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必将更具有代表性、广泛性、群众性。此外,从题材上来说,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涉及到的题材多样。历代以来,众多文人墨客对桂林山水及文化进行了不同层面、多角度的描写,诗歌、辞赋、散文、小说等题材作品不断涌现,概括起来主要涵盖以下几大类:(一)是诗词歌赋类,这类的作品短小精悍、便于传播、成就突出、影响深远。其中最著名的如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其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对桂林山水的描写可谓妙笔生花,是宣传桂林山水的最好导游词,又如杜甫的《寄杨五桂州谭》的名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描写了桂林的风物气候,此外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沈彬的《碧莲峰》、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等,不计其数。(二)是楹联题刻,如清代张祥河题叠彩山的对联:“到清凉境,生欢喜心。”王鹏运为七星公园后门不远的三里亭题写的对联:“五岭春明堪驻马,四山云竿听鸣鸿。”此外还有王力先生的《桂林月牙山月牙岩“小广寒”联》、马君武的《七星岩普陀精舍》、王惟诚的《独秀峰五咏堂北厅》、蒋绮岭的《桂林南熏亭联》、廖鸿熙的《桂林独秀峰南天门联》等数不胜数。(三)是散文游记类,如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其《志岩洞》篇前小序就提出了“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的观点。此外还有南宋罗大经的《游桂林岩洞与容州勾漏洞天》、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的《粤西游日记》、清代袁枚的《游桂林诸山记》。(四)是碑铭类,如桂林虞山南麗的《舜庙碑》、桂林龙隐岩中的《元祐党籍碑》、桂林龙隐洞的《五君咏碑》。(五)小说戏曲类,如唐景崧编辑的《看棋亭杂剧》40种及欧阳予倩在抗战时期所编的剧本是桂剧独有的剧目。(六)神话传说类,如著名的刘三姐的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这些丰厚的文学遗产旅游资源,描写了桂林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民族民俗文化景观,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其次,桂林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为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因景传,景因文显,自古以来,旅游名胜与文学名篇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清代刘绎《重建滕王阁记》有云:“江山之好,亦赖文章为助,古今不朽之业,其必有藉以存乎!”[7](P31)揭示了文学作品对风景名胜形成的重要作用,滕王阁的声名鹊起于王勃的《滕王阁序》。另外一方面,风景名胜有助于诗文美名的形成,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使原本默默无名的南宋王正功及其诗《桂林山水甲天下》美名扬。该诗本意不是赞美桂林山水,而是希望桂林学子们在学业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自己在学业上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诗句,因为桂林山水的别具一格、美绝天下而脍炙人口,试想,假如桂林山水美景没有冠绝天下,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必定早已湮灭在历史中。在文学遗产旅游开发历史上,不乏有许多文大于景的案例,以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为例,游记中描写的钴鉧潭、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小石城山等如今已被开发成旅游景观,然其景致确实一般,反倒使得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容易产生失望之感。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以桂林山水作为主要创作题材,反映桂林山水的美,成为了桂林文学遗产的最鲜明的特征。而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并荣登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从这个意义上说,桂林拥有得天独厚、名副其实、秀甲天下的山水景观,是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桂林山水早已誉满天下,因此,以桂林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进一步挖掘、开发与山水景观相关的文学遗产旅游资源,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最后,桂林拥有文学遗产开发的成功案例作为借鉴。刘三姐作为文学典型形象是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课题。早在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彩色故事片《刘三姐》,该片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被誉为“山歌之王”,在马来西亚被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该片充分展示了桂林的山水之美、山歌之美与人物之美,成为广西文化旅游的重要符号,是早期文学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案例。而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以下简称《印象》)实景主题演出项目自2004年推出后,更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刘三姐文学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新纪元。《印象》以刘三姐人物形象为核心,充分展现了广西独特的歌谣文化、阳朔渔火文化,再现了漓江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弘扬了桂林民族传统文化。《印象》作为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演出形式,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自推出十年以来,它一直保持着“全国文化演出行业观众接待量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市场地位,2003年入选文化部编纂的《全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2004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入选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评选的《首批全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印象》提升了桂林文学遗产的影响力,是文学与旅游结合的典范,创新了文学与旅游结合的新路径,为桂林其他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借鉴。
总之,文学遗产是桂林文化的灵脉,随着文化旅游时代的到来,桂林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更是紧迫的。桂林要一改过去山水旅游为主的传统旅游模式,充分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对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才能稳步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促进桂林旅游的转型升级与城市形象的提升。
文章来源:《文学遗产》 网址: http://www.wxyczzs.cn/qikandaodu/2020/1110/363.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旅行与文学“朝圣” ——文学遗产与城市空间